投资银行 (Investment Banks) 是与商业银行相对应的一类金融机构,主要是做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长期资金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
1、股权融资,包括:内资股(A股)、外资股(B股、H股)、增发、配股、私募
2、债权融资,包括:企业债、金融债、可转债、附认股权的公司债、债权衍生品
3、收购兼并,包括:收购与反收购、资产重组、债务重组、上市公司兼并、政府区域经济整合顾问
4、财务顾问,包括:股权激励计划、动态市值管理、项目融资顾问、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股权分置改革等
IBD: 投资银行部,包括Corporate Finance和 ECM,一个是帮助公司上市,整改,一个是做市场宣传、定价等事情
Research:研究部,出各种报告,研究各种金融相关资产。写股票评论。
Private Bank: 或者 wealth management,散户部门等。不要小看散户,李嘉诚,李绍基 都是散户。其实这些散户已经可完全成为机构客户。定义,不是绝对。
不论是什么部门,前两、三年开始都是做analyst(分析员),做的都是部门里面的基础工作。总的来说,都是和数据的采集、分析、整理有关系,如果是和客户打交道的部门,则还会负责小客户的日常沟通、管理,以及客户数据库的维护。
But!哪怕是analyst,进入投资银行的途径通常也只有两种:途径之一,认识圈子中的人,有他人推荐或者介绍;途径之二,校园招聘。
Analyst(分析员,一般国外名校本科毕业、或者国内名校本科研究生毕业)
上述称谓不同的银行不一样,但本质相通。一般来说,每一级别之间大致相差三年的工作经验,按资升级。越往上,人才在不同银行之间的流动情况越普遍。从功能上来讲,投资银行的人大致分为做客户关系管理的和做业务实施的。前者一般相对应的级别比较高,通常VP和以上为主;后者虽然各级别的人都会做,但是主要工作集中在Analyst到VP这几个级别。
进入投资银行业后,通常情况下,你应负责把你接受的每一个项目及时做好,无论是写报告、绘制电子表格、 谈生意、做研发还是制定工作规划。然后,一旦有机会接触客户并参与创造利润,如果你能为公司谈成生意,回报将相当丰厚。如果你慢慢的变成了高管(通常为董事,董事总经理及更高层管理人员),你必须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在这种职位上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的人,就要被迫离职。简单而言,如果想做到Director以上或者做客户关系管理,即拉业务为主,要么你从底层爬上来,积聚了良好的专业素质、客户服务经验以及广阔的人脉,要么是因为家庭的背景,或者行业的长期经验和人脉。其它可能性不大。
Analyst做得是最基本的工作,比如分析和组织数据,建立初步的模型,准备公司介绍的PPT等等。运气好的线年可以往associates晋升,其实这时候工作就变成一种承上启下的关系了,接到上级的指示,再给analyst们分配工作,这个职位已能开始和客户打一些初步的交道了。3~4年后,表现出色会被提拔为VP,角色有点像项目经理,制定各种计划和任务,分配给下一级的员工,以确保项目按期进行。
基本以和客户接触为主要到Director和MD这个水平了,我现在就处在Director此阶段,主要负责一些谈判协商、交易策略和高级客户会议了,只不过和我们相比,MD主要精力集中在一些最重要的客户上。MD再往上发展面就很广了,在一个领域内已能独当一面,去做CEO的都有过。
以香港的投行来说,等级制度非常森严。一般进入投行的职位都是从analyst开始,得熬过最辛苦的三年,才能做到asso的职位,然后要再熬大约三年半的时间,才可能升至VP。等级制度的森严在需要干活的时候,就能发挥其最大效用了。Analyst是想都不用想需要全年无休地加班的,脏活累活(准备材料,改PPT,写Memo,打文件,做pitchbook,给老板深夜送招股书等等)交给他们就行了。黑莓不离身,一天七天几乎都在工作,平均每周需要工作100个小时,夸张的时候120小时也要扛下来。
夹在中间的asso曾经也是这样的analyst,现在是介于自己的小老板和下面干活的analyst之间,可以稍微调节下自己的上班时间,平均一周要干80个小时的活儿。工作主要需要管理项目进展,既要能跟老板好好汇报,又要能让下面人好好干活,角色得转换灵活。最重要一要能干活,但是千万得做好平衡,不能只会干活,也不能只会叫别人干活。
熬成VP之后,就会发现工作比之前几年轻松了很多,没什么小事需要处理了,给你的都是大事了,比如签签材料,和上面的大老板搞好关系,和客户、上市公司维系好关系,平日出差、路演比较多,平均一周大概需要工作70个小时左右。
而在中国内地,鉴于证监会制定的严格的上市标准和中国企业的野蛮生长状态,投行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去实地发现企业的真实情况,协助企业满足中国证监会的各项审核和要求,从历史问题到未来发展目标,从财务情况到日常公司治理,无所不包。一次IPO的过程,就是一次企业社会责任和商业道德的全面培养过程,或者是一次为了让企业看上去满足这些标准而进行的“包装”过程。
通常投行人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待在企业所在地,按照上市的标准一条一条地核查企业的现状,这样的一个过程少则个把月,多则半年、一年。这些有前途的企业多半集中在二三线城市,甚至是穷乡僻壤,投行人员不得不忍受入住那些小县城里不入流的酒店甚至在简陋条件下手洗衣服的痛苦。有时,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过长遭遇换季,还得在那些当地的商店里买些平时完全看不上的四流品牌衣服应付天气变化。投行,完全不是你想象的衣着光鲜的行业。
不同的人情况和擅长的方面不同,不同的岗位要求也不同,所以这里仅仅结合我个人工作的几点体会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这点不用我说,你们也知道有多重要,而且是在进投行之前就要开始培养的。投行有时候也涉及到很多的关系生意学,比如投行内部的礼尚往来等,你进来会慢慢学到的。而且晋升的路线也说明了越往上面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和概率越大,懂得揣摩客户的心思,了解客户的投资习惯,挖掘客户资源都得需要出众的才能。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情商得高点吧。
应届毕业生获得录用后一般会从初级职位做起,如笔头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量和工作所承受的压力相当可观,如果不具备缜密的思维能力和快速采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很难适应。日后若能够依然保持这种能力将可以游刃有余应付激烈的竞争。
顶级的金融机构一般并不对人才的专业背景进行限制。正如美国许多优秀的投资银行家并非金融学、经济学出身,但是具备相当的金融知识,能够熟练运用金融分析工具,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金融是智力产业,正如竺稼先生所言:“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没有高精尖的技术和机器,但要区别于其它公司并在竞争中取胜,最大的砝码就是人才!”金融业务有时很复杂,之前可能没人尝试过,这就需要小组成员有充足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金融业充满了挑战,在激烈而漫长的竞争过程中,必须从始至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充足的信心,以及不畏艰难的勇气。事实上,在郑重进入任何一个国际知名金融机构之前,繁琐的书面申请程序和笔试、面试等活动已经将那些眼高手低、毛躁虚浮的人屏蔽在外了。
金 融业不需要夸夸其谈的空想家,踏实肯干是任何一个阶段一定要保持的本色。初入顶尖金融机构的人工作起点都很低,即使是MBA毕业生。但对于一个对未来有规划的职业人来说,起点正是学习的良机。和同事的谈论,与客户的商议,并非小事,你应当从中渐渐明白自己要做的是什么,并在工作中对全局有一个思考和把握。
金融领域的两个认可度比较高的证就是CFA和FRM啦,FRM的金融风险管理和测量的知识,在投行里工作帮助也比较大。虽然说证书不是强制去考的,但是对于升职加薪什么的还是很有帮助的,有没有证书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标准,没什么主观偏差,而且是能自己争取的,这点比较好。
经常锻炼身体,把自己的状态调节到最好才能将工作效率最大化。而且,也能更好地享受在投行这个广阔平台工作的乐趣,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