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融资流程是读懂资本筹措的重要前提,作为一名亟待获得资金支援的个人或机构,读懂各个类型的融资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在很多时候,部分人品端正、工作稳定的借款者也被各类融贷机构拒之门外,这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因为他们对于融资流程不了解。
一般而言,融资者需要针对资金需求提出申请,随后由相关机构对该申请人进行多方考察,之后再做出决议。
而且,对于部分资质普通的借款者来说,他们往往还需要通过第三方的介入才能轻松的获得借款。
在这个时候,融投对立则被转换为三方关系,审核环节也由之前的单方审核变化为“双重审核”。
但是,无论融贷关系如何变化,“申请—审核—通过—放款”或者“申请—审核—否决”的基本流程都是不会改变的。
要想通透金融行业,读懂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就必须要对资本运转进行相对有效了解,而融资就是构成资本运转的重要环节。
一般而言,我们所接触到的融筹者大都是企业或者法人,这也就是所谓的“狭义融资”。
对于亟待获取资金的融筹者来说,需要针对自身的现有状况做分析和评估,制订出合理的筹措规划。
一般来说,融筹方对于资金的需求都是基于以下三方面:企业要扩大、企业要还债以及二者兼有的混合目的。
在确定好融资目的并且做好协议规划之后,融筹方将自己的方案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出去,向投资者和债权人发起资金募集。
对相关项目的风险预估以及收益期望做综合考量,最终决定是不是需要对该项目进行投资。
一般而言,融投协议都是由筹资方事先确立的。对这种一份文件,投资者务必仔细阅读,针对疑点详细咨询、核实,确认无歧义、无漏洞之后进行协议签订。
至此,单向结构的融资过程也就结束了。在这里,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作为融资方,必须在接收投资者资金注入前,确保自身金融账户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防止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或损失。
黄某是一名中型物流公司的总经理,在该年度的工作总结报告当中,他发现公司在过去两年时间里收到了大量的投诉意见,其中大部分是针对送件效率问题的。
为解决这一问题,黄某决定增购配送车,同时扩大人员招聘。而其中的经费,一定要通过融资的方式来解决。
之后,黄某将融筹计划通过公司官方网站发布出去,同时让工作人员对部分投资者发送了融资邀请函。
李某是黄某的中学同学,他通过对方所在的官方网站发现了融资信息,并且有意对这一个项目进行投资。
在这一个过程中,李某通过电话向黄某简单询问了关于相关项目融资的要求和规定,最后决定拿出5万元来支持这个项目。
但是在这样一个时间段,黄某告诉李某:“公司吸纳资金,都需要走一个流程,我们虽然是老朋友,但一方面这个是法律规定,另一方面也是对你我负责,等明天我安排工作人员和你联系。”
到了第二天,李某拿到了融筹方制定的协议文件,并仔细核对、询问了融投期限和回报利率。
然后,他对这一项目进行了单方评估:“此公司融资的目的是扩大规模,但是目前业内对于其服务的评价并不高,投诉率长期居高不下,因此投入5万元并不是一个好的决定。”
所以,李某推翻了此前的想法。但是碍于同学之间的情谊,他还是签订了一份为期一年、总额1万元的融投协议。
合同签订之后,工作人员给李某提供了一个银行账号,在核实了该账号确为协议账号之后,李某将资金转入到这个账户当中。单纯从资金筹措的角度上来说,本次融资也就正式完成了。
当然,在上面这个例子之中,由于当事双方的特殊关系,同样也是有部分风险流程没有执行的。
事实证明,由协议责任划分模糊、忽视项目风险鉴定等因素带来的纠纷屡见不鲜,尤其是事后在熟人之间发生的矛盾更是难以协调。
而对于李某来说,他应当在投资前期对融筹方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比如该企业的工商资质、经营状况以及前景评估等。
假如该项目投资失败,或者融资方提供了虚假信息,那么在后期的司法对峙上,李某就会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在融资流程上,融筹者制订计划、发布信息。相关投入资金的人在进行了项目风险评估和企业认证之后,与融筹方签署合同协议,最后按照协议执行融资方案,本次融资过程也就顺利完成了。
在这个过程中,融投双方一定需要制定出被相关律法支持的合作文件,明确划分好甲乙方责任,并且在协议签署过程中务必坚持规范化操作,类似于个人情感等易于对规范化流程带来负面影响的因素,都是需要被摒除在外的。